依然是洞察 ——EAP心理關懷案例分享
在過往的手記中我曾多次談到“用戶洞察”。事實上,這依然是談得太少了。在幾乎所有的傳播創意中,“洞察”都是一個繞不過的話題。
廣告是做給人看的,受眾的心理需求以及由之而產生的顯性、或隱性的行為,是一名創意人最需要捕捉的,譬如跟人談話,有的話能講到別人心里,有的話別人聽了左耳進右耳出,中間的出入僅在于有沒有觸及對方的內心。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,危在旦夕,陳平派人向匈奴王冒頓單于的妻子進言:中國美女太多,切不能讓單于贏,萬一贏了單于以后就不會再寵幸你了。單于妻子深以為是,便編了個理由勸冒頓單于退兵了。陳平的這番話,便是切中了受眾心理。
在廣汽研究院工會組織的EAP項目上,改變廣告創作團隊思考最多的便是“用戶洞察”。
EAP,全稱是員工心理幫助計劃,是機構單位針對員工的工作、家庭等壓力、困境推出的心理紓解服務。按常規的做法,傳播中要么挖掘企業EAP服務有多優秀,要么渲染員工的壓力有多大。但這種思考總覺得“淺”了些。
客戶在前期溝通中,明確提出了一個要求:這支影片不僅要做得“好看”,而且要“好用”,希望能引發更多人的關注,引導員工參于到心理幫助中來。這是一個非常善意的初衷,改變創作團隊也深以為是。但這背后明顯也隱含著一個可能存在的事實:在很多企業,員工對于接受心理幫助并不熱衷。
這需要我們破解心理密碼。在創作之前,我們大量地翻閱了國內EAP建設的資料,并對廣汽研究院過往的心理輔導活動開展情況進行了廣泛地搜集。直至看到一位員工的留言,靈感的火花瞬間迸發,他是這么寫的:“壓力這東西人人都有,但是好像大家都不愿意啟齒,向他人透露我們有壓力仿佛是一件不光彩的事。”
這無疑是一個復雜且細膩的心理動態。因為這句話也直接擊中了我們自己。其實我們不也一樣?當工作有壓力,我們會說:工作不都是這樣?當生活很焦慮時,我們會說:這不就是生活本來的模樣?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安慰自己:沒事的,忍一忍就過去了……
中國人早就習慣了忍辱負重,沒有人愿意承認自己心理脆弱,“忍一忍就過去了”反而是我們民族性的情緒表達。
找到了這個心理洞察,便打開了創意之門。很快我們便創作了幾則小故事,塑造了一系列都市快節奏下的職場人物,他們或因工作不順而陷入壓力之中,或因子女教育而充滿焦慮,但是當周圍的人過來關懷他們時,他們又都故意地作出輕松的姿態,說:我沒事。
但是表面的故作鎮定卻無法糾正失速的生活,面對他們的無奈與彷徨,影片最后給出了一個建議:說出你的心事,才是真的沒事。至此,廣汽研究院EAP服務的大門才正式向觀眾打開。
在人物塑造上我們也盡量地運用洞察的技巧,從真實的生活中尋找線索。比如那位因工作壓力而深陷彷徨的男子,我們寫:你知道職場總會有壓力,卻不愿承認,壓力會讓你喘不過氣。而另一位因雞娃教育而深陷焦慮的女員工,我們則這樣寫:你算得出三角函數,卻教不好一道小學算術。還有一位新入職場不敢發言的新員工,我們這樣寫:你感覺自己好沒用,每次話到嘴邊,卻又咽了回去。假裝和別人相同,是不是會好一些?
通篇并沒有重大的戲劇轉折,文字也是盡可能的樸素無華,但影片最終卻呈現出一種細膩、深刻的人文關懷,主人公們像行走在一條幽深的隧道,在一聲聲“我沒事”中獨自承受,最后EAP的大門打開之時,便如同一道光,不僅照亮了眼睛,也照進了內心。
成片以后客戶非常喜歡,給予了我們團隊高度的評價,包括廣州市總工會也對這支影片褒獎有加。但我們自己內心深知,這樣的創作其實并非我們一己之功,客戶的指引、審美以及放權才是讓我們完成這樣一件作品的支撐力量。